彭加木 6park.com罗布泊原为我国第二大咸水湖,由于河流改道和水量变化,湖面逐渐减少,现已基本干涸。
这里曾被瑞典探险家斯文赫丁称为“可怕的死亡之海”。
但关于罗布泊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许多人来了就再也没能走出去,留下了累累的白骨和谜一般的沉默;许多人走了却还想再来,挡不住荒原那神秘的诱惑。
彭加木就是这样的人,罗布泊对他似乎有种天生的诱惑。
彭加木原名彭家睦,1925年生于广东番禺的一个商人家庭。
他23岁毕业于中央大学,新中国建立后曾担任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
1956年,彭加木志愿到新疆工作,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后任分院副院长。
在新疆,彭加木安装了中国第一台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并用这台显微镜找到了400多种动植物病毒,填补了我国在这个科学领域的空白。
但不幸的是,来新疆不久,彭加木就患了纵膈障恶性肿瘤,这个瘤长在心脏、气管和食道之间,当时医生预测患彭加木最多只能活两年。
彭加木在上海中山医院治疗时,又检查出患有网状细胞淋巴瘤,这种病一般只能活3个月。
但奇迹在他身上出现了,经过治疗,他竟恢复了健康。
1959年秋末身为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的彭加木率团第一次进入罗布泊进行考察,发现一种富含氯化钾的矿物,在之后的考察中更是发现这里的氯化钾含量巨大,罗布泊简直就是一个宝库。
从这时开始,彭加木就迷上了这里,但是中间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79年,彭加木才又第二次来到这里。 6park.com
俯瞰罗布泊,像个大耳朵 6park.com
1980年5月,彭加木率队第三次来到这里,这一次他要由北向南纵穿罗布泊。
1980年5月9日,彭加木率领11名考察队员乘3辆汽车向罗布泊腹地进发。
第二天,他们进入湖盆中心地带,他们发现,这里早已没有了水,地表全是灰白色的碱壳。
中午,这里的气温高达48℃,大家顾不得炎热和干渴,立即进行考察作业。
1980年6月5日,在彭加木的率领下,考察队胜利完成了由北向南纵贯罗布泊湖盆考察的壮举。
顺利穿越罗布泊,使彭加木和考察队员们信心大增,在米兰农场补给、休息几天之后,彭加木决定继续东行考察疏勒河故道,然后经古丝绸之路返回罗布泊北岸的原出发地。
6月11日,彭加木率考察队离开米兰重返罗布泊地区。
当晚宿营时,刚扎下帐篷便遇到了一场风暴。
考察队员们挤在一起,七手八脚地拽着被狂风掀起的帐篷角,在狂风呼啸中,彭加木向同志们宣布了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因为连续紧张工作,大家太疲倦了,在以后的几天中,同志们情绪有些沉闷。 6park.com
考察中的彭加木 6park.com
6月16日,当他们走到库木库都克时,考察队员们发现,他们带的水还剩200公斤,汽油还剩150公斤。
靠这点水和油,要完成下一步的考察计划是不可能了,于是他们决定就地找水。
然而,在这样的地面寻找水源,简直比登天还难。
16日下午,当找水的同志乘车转了一圈空手而回时,彭加木说:“地图上明明印着有井有泉,怎么能没水呢?这地方应该有水,可能是没找对地方,我们再仔细找找。”
但依然无果。
晚上22时,考察队与出发地咸水泉以西的部队电台联络。
彭加木亲自起草了电报稿:
我们缺水和油,请求紧急支援油、水各500公斤。
部队司令部接到考察队电报后,考虑到从陆地补给要穿越戈壁沙漠,四五天才能运到,于17日上午报请乌鲁木齐军区派飞机支援。
17日上午10时司令部来电,要求他们原地待命,等候补给。
收到部队回电后,考察队员们心里踏实了,他们有的在帐篷里打扑克,有的在看书,彭加木却还在外面的沙滩上徘徊。
用飞机运水,费用比油还贵,彭加木认为太浪费,还是一心想就地找水,一旦找到水就可以为国家节省很多费用。
于是,他决定孤身找水了。
直到快中午了,考察队员才发现彭加木不见了,有人说是不是去方便了,大家也都没放在心上,直到中午12时30分,大家才感到不对劲,原来司机王万轩到车里去取衣服时,在一本地图册里发现了一张彭加木用铅笔写的纸条:
我往东去找水井
彭 17/6~10:30
彭加木留下的纸条 6park.com
看到这张纸条,同志们大吃一惊,一个人冒着40多度的高温单独外出,在沙漠中已经是非常危险的,更何况彭副院长已年近花甲,又患过重病。
于是大家赶快分头在附近寻找,发现有一行脚印围着宿营地转了几圈,然后向东方的沙滩走去,大家一眼就认出了这是彭加木特有的脚印,每一步都是75厘米。
队员们马上带上水,顺着脚印开着车去找,下午6点钟,队员们在疏勒河的故道旁发现了踪迹,这里有一个坐过的印记,旁边还扔着一张椰子奶糖的包装纸。
大家一看,这是他们带过来的糖果,彭副院长肯定到过这里!
大家发现这里有脚印沿着河岸向河道中延伸开去,大家赶快顺着找寻过去,可脚印在过了一片芦苇丛后,竟然消失了。
队员们开始分头呼喊寻找,无果。
此时有人说,彭副院长会不会是有没有找到水,又回到营地了呢。
大家认同,于是又回到营地,发现他并没有回来。
6月18日凌晨,考察队给部队发去了电报,称彭加木失踪了。
1980年6月18日上午,一架直升机从马兰机场飞往库木库都克。
飞机找到考察队营地,卸下210公斤水和其他物资后,立即在库木库都克地区进行超低空搜寻,仍然不见彭加木的踪影。
随飞机来考察队的部队参谋王方欣说:“真是怪事,从飞机上看,地面的每一片草丛、每一只野兔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却始终没看到人,没有看到人的任何踪迹。”
得知彭加木失踪的消息后,中科院新疆分院副院长陈善明立即于18日赶到马兰,和基地参谋长朱平等一起到达考察队出发地,组成现场指挥所,组织救援工作。
从18日到30日,有关部门派出多架直升机和运输机,先在失踪地,后将搜索范围扩大到甘肃玉门、敦煌等地,但依然无果。
其中,6月23日,新华社播发了彭加木在罗布泊失踪的消息,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7月初,一次更大规模的寻找彭加木的活动在罗布泊展开了。
彭加木的夫人夏淑芳带着儿子彭海和女儿彭荔从上海赶来了;电视台和其他新闻单位的记者们从北京、上海、乌鲁木齐赶来了;上海、南京和济南公安局的同志们带着警犬赶来了。
从7月7日到11日,三支搜索队先后从不同方向出发展开搜寻,7月11日,在东经92°09‘、北纬40°19’的水泉处,搜索队发现了脚印、一个小药瓶和人休息过的痕迹。
基地司令部副参谋长王元才立即乘直升飞机赶赴现场,将主要力量集中在此地寻找。
14日后,两支搜索队重点对发现脚印、药瓶的地区进行搜寻,但仍然没有结果。
由于气候炎热,公安部门带来的6条警犬基本上发挥不了作用,在地表温度高达达50~60℃的地面上,警犬一落地就被烫得叫着跳回车上。
从6月18日到7月21日,救援考察队寻找彭加木的行动历时35天,直接参加的军队和地方人员共160人;动用汽车42辆,出动飞机29架次。
但结果是那样令人沮丧,奇迹没有出现,彭加木没能找到。 6park.com
彭加木失踪路线图 6park.com
此时,关于彭加木的猜测不断出现,有人说他被人暗害了,有人说他在某个地方因中暑牺牲了。
这些猜测最后都被推翻了。
当时很多数人都认为,彭加木是遭遇了大风,遗体被沙土掩埋。
但这一说法被中国核试验基地气象总站的总工程师戴维孝给否定了。
戴维孝已连续30年监测罗布泊地区的气候,曾多次为核试验预报天气。
他专门查过彭加木失踪时期的资料,认为:彭加木离开营地前后的几个昼夜里,那一带一直没有刮过大风,所以,他不可能被大风卷起的沙土掩埋。
但至于彭加木是如何遇难的,他也说不清楚。
曾多次随新疆第二水文地质队,在罗布泊邻近地区寻找地下水的地质工程师王春雷依据自己的野外工作经验,提供了两种说法。
他认为:
一种可能是彭加木掉进了盐穴,被里面雪花般的盐屑掩埋;
另一种可能是,彭加木依据常规的沙漠避暑方法,自己创出了一个浅槽躺进去,身体内的水分被逐渐蒸发脱水而亡。
他的依据是:
罗布泊不同于别的沙漠地区,这里蒸发量特别大,人一躺上去,身体底下的水分就会通过人体蒸腾,从而导致人体本身的水分加速失去,迅速造成脱水,短时间内就会使身体衰竭而亡。
但是这些终归是推测,并没有什么有力的证据。
当时,还有人提出了一个更令人吃惊的观点,他们认为:彭加木很可能被外星飞碟劫走了!
他们的依据是,罗布泊一带的居民曾不止一次发现过类似飞碟的物体,只是形状看不清,看到的是刺目的球样的东西。
当然我们只能说,这些都有可能,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几十年来,谁也没有找到彭加木失踪的原因。 6park.com
6park.com
后来,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在彭加木失踪的地方竖立了一个高1.05米、宽0.7米的纪念碑,上面刻着:“1980年6月17日彭加木同志在此进行科学考察时不幸遇难。”
1981年10月19日,在上海龙华革命公墓大厅为彭加木烈士举行了追悼会。
彭加木的失踪,直到如今已经过去几十年了,但依然是一个迷案,这个迷案或许会在未来的某一天突然真相大白。
亦或许,永远是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