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教仁与孙中山的政治理论之争
宋教仁将孙中山看作“落后于时代的人物”,且视其政见为“空想”宋教仁早年是孙中山的拥趸,曾在日本热情参与过《孙中山传》的编纂。但这种热情没有维持太长时间,1907年初黄兴与孙中山因国旗问题产生激烈冲突,宋氏支持黄兴,已开始在日记里批评孙氏“素日不能开诚布公、虚心坦怀以待人,作事近于专制跋扈”;1908年,宋氏又说“像孙逸仙那样的野心家做领导人,中国革命要达目的,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的”;1910年,宋氏又和日本友人说“孙逸仙已是落后于时代的人物,不足以指导革命运动。” 对孙氏的“三步走”策略,虽未见宋教仁有直接的批评意见,但其内心不以为然,却是肯定的。宋氏在日期间对西方宪政有过一番研究,很心仪英式责任内阁制。辛亥前夕,其主导成立的中部同盟会的章程与活动,已完全没有“军法”、“约法”的影子;武昌起义后,其主持制定的《鄂州约法》,更明言要在三个月内开设议会,完全不考虑什么“军政”、“训政”阶段。稍后孙中山归国,北一辉去南京劝宋氏拥护孙中山,宋氏的态度相当抗拒,对北一辉怒道: “老兄也学日本浪人的那一套吗?你的大元帅主张误了事,黄兴的优柔寡断又误了事,孙中山的空想再来误事的话,革命将怎么办呢?黄兴食言不来也无所谓,我有兵力,决不允许孙派的人踏进城门一步!” 辛亥年前后,宋氏与孙氏的关系,于此可见一斑。… 但在革命党内部,宋氏的责任内阁制远不如孙氏的总统制有市场虽因张继等人的继续劝说,宋氏最终选择接受孙中山为民党领袖,但政见方面的分歧仍在。孙氏主张美国式的总统制,宋氏主张英、法式的责任内阁制。前者实权握于总统之手,后者实权握于内阁总理之手。 据徐血儿回忆,孙、宋二人在1911年末曾为此有过激烈博弈:“同盟会诸巨子,会于中山行辕,议决举中山为总统,黄克强为内阁总理。克强不允。中山、汉民主张不设总理。先生内审国情,外察大势,鉴于责任内阁之适于民国也,起而力争。中山认可,派张继与先生磋商,以克强不允任总理,拟请先生代之。先生不允,邀居正、田桐、吕天民至克强处力劝,克强始允。于是,中山为总统,克强为总理之议始定。”孙氏主总统制,自然反对设总理;宋氏欲造就责任内阁,自然必欲设总理。黄兴作为总理人选,夹在二者中间颇觉尴尬,竭力推辞也在情理之中。宋派握有实权,孙派刚刚归国,于起义尚无实际贡献,作出让步也不奇怪。 但孙氏的让步是一回事,革命党内部是否认可宋氏的内阁制,又是另一回事。此前在武昌制定的《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已有规定不设总理,就是革命党内更倾向于美国共和制的明证。宋氏在南京欲修改《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要求总统制须加上“国务各员执行政务,临时大总统发布法律及有关政务之命令时,须副署之”,换句话说,总统签发的命令,如果没有国务院的签字盖章,是没有任何效力的。这等于保留了总统制的壳,内核却已替换成内阁总理制,孙中山的权力实际上已被架空。但代表们投票的结果,同样并不支持宋氏。 纵观宋氏对内阁总理制的坚持,既是其固有政见,也有不愿意让孙中山掌握实权的意图。宋氏多次说孙氏是“落后于时代的人物”,其政见是“空想”,要误国误民。所以必欲将孙氏置于无责无权之境地才甘心。宋氏多次对外解释自己坚持内阁制的理由是:“内阁不善而可以更迭之,总统不善则无术变易之,如必欲变易之,必致动摇国本,此吾人所以不取总统制,而取内阁制也”——所谓“总统不善”,其潜台词即对孙中山的不认可、不信任。孙派人士屡屡指责宋氏坚持内阁制的目的,是想要为自己图谋总理之位,并非无因。 …[详细] 袁世凯内阁。前排:唐绍仪/胡惟德/刘冠雄/王正廷/蔡元培。后排:宋教仁/施肇基/段祺瑞/王宠惠/魏宸组 为防范袁世凯,宋教仁的责任内阁制理想才在革命派内部获得认可稍后孙中山决意让位袁世凯,自己去搞铁路建设,宋教仁重组国民党,二人实际上已经分道扬镳。宋氏抓住机会,编写《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法草案》,制定《临时约法》,明确将政府组织形式由总统制更改为内阁制。今人多以此指责孙中山,说他因人立法,自己做临时大总统时搞总统制,自己退位就搞内阁制,败坏了民初法制。这种指责其实是不成立的。孙氏虽然没有反对宋教仁改总统制为内阁制,但这一改变毕竟主要是宋教仁的意志,与孙中山的关系不大。况且孙氏此后也多次公开表示赞成袁世凯掌握中央实权。真要谈败坏民初法制,那也只能归咎于宋教仁,而非孙中山。
孙中山对《临时约法》修改的真实意见是什么呢?孙氏自己没有明确的说法,但其政治代言人胡汉民与宋教仁曾有过一场激烈的冲突。胡汉民的主张是美国式的共和,因为“美以十三州联邦,共和既定,即无反复。”宋氏的回应是:“君不过怀疑于袁氏耳。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下得下就范,无须以各省监制之。”胡汉民反驳说“内阁制纯恃国会,中国国会本身基础,犹甚薄弱,一旦受压迫,将无由抵抗,恐蹈俄国一九0五年后国会之覆辙。国会且然,何有内阁?今革命之势力在各省,而专制之余毒,积于中央,此进则彼退,其势力消长,即为专制与共和之倚仗。倘更自为削弱,噬脐之悔,后将无及。”简单说来,胡汉民与宋教仁的分歧是:胡汉民主张总统制和地方联邦分权制,宋教仁则主张内阁制和中央集权制。胡氏的意见虽未能完全代表孙中山,但纵观胡氏的整个政治生涯,其理念始终紧随孙氏,说他的意见相当程度也代表了孙氏的意见,应当是没有问题的。
但这一次,因为防范袁世凯的缘故,宋氏的内阁制获得了革命党内部大多数人的支持。…
评分完成:已经给本帖加上 20 银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