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整天揣摩帝王將相,就會得出錯誤的結論
明
代滅亡,清軍只是外因,根本原因是李自成與張獻忠兩股農民軍。農軍哪來的?來自陝北延安。李自成與張獻忠都是陝北人,骨干也以陝北飢民為主。為何陝北鬧飢
荒?因為地主兼並土地,民不聊生?不對。陝北土地貧瘠,以小農為主,地主不多。他們沒比普通農民多幾畝地,要是鬧旱災,他們也一樣束手無策。其實,飢荒的
原因很簡單:明朝中期进行了人类历史上重大的“农业革命”,通过对越南稻种的改良,在南北广泛推广新稻种。水稻的亩产量出现了大面积提升。
明末人口逼近2億,而糧食增長的空間耗盡,難以負荷,各方面都出現崩潰的征兆。到崇祯5年大旱, 水稻产量受影响最大,结果就杯具了.
李自成攻克北京(資料圖)
延伸閱讀:
·晚明亡國奇景:皇帝群臣集體抱著金山哭窮
·明朝覆亡的禍根:明神宗的貪財好貨與化國為家
·崇禎上吊背后的“蝴蝶效應”:隻因一場捉奸事件而起
讀過不少明史,包括《明朝那些事兒》,發現一講到明朝滅亡,都大義凜然說,罪在政治黑暗與制度腐敗。這結論,你要琢磨,屬於“帝國行政史”,其實大而無當,不怎麼靠譜。
明代滅亡,清軍只是外因,根本原因是李自成與張獻忠兩股農民軍。農軍哪來的?來自陝北延安。李自成與張獻忠都是陝北人,骨干也以陝北飢民為主。
為何陝北鬧飢荒?因為地主兼並土地,民不聊生?不對。陝北土地貧瘠,以小農為主,地主不多。他們沒比普通農民多幾畝地,要是鬧旱災,他們也一樣束手無策。其實,飢荒的原因很簡單:明末人口逼近2億,而糧食增長的空間耗盡,難以負荷,各方面都出現崩潰的征兆。
與此同時,西北(特別是陝北)的軍人及預備役軍人很多,是明軍的兵庫。全世界,軍人都是必須安撫的,就是現在美國,招公務員也優先照顧退伍軍人。然而,
西北明軍活得實在很慘。崇禎時,都督盧象升巡視邊防后給朝廷匯報西北軍人慘狀:“今逋餉愈多,飢寒逼體,向之拿錢借債,勉制弓矢槍刀,依然典賣矣。多兵擺
列武場,金風如箭,餒而病、僵而仆者紛紛見告矣。每點一兵,有單衣者,有無?者,有少鞋襪者,臣見之不覺潸然淚下。”實際上,明亡之前二三十年,部隊因為
欠餉嘩變的屢見不鮮。
難道明朝官員沒腦子,故意開罪軍人?不是。農軍起義之初,總督楊鶴計劃招撫,出糧賑濟。農軍一聽政府有糧食補
助,便偃旗息鼓,招撫受降,不鬧事了。但陝北多少人,多少張嘴,政府賑濟得過來?本來賑濟就杯水車薪,再碰上克扣,“所救不及十一”。最后陝北義軍卷土重
來,席卷南北,也就天下大亂,不可收拾了。
如果農軍是普通農民,政府或許可以動用職業軍人擊敗,但農軍的骨干也是職業士兵,明軍就打不贏了。原因很簡單:同為職業軍人,一邊是有飯吃的官軍,另一邊是快餓死的叛軍,你說誰的斗志強?而且,官軍也鬧糧荒,不少官軍跟農民軍打著打著,餓極了,也造反了。
這個現象,人類史上叫做“馬爾薩斯問題”。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認為,人口增長必定高於糧食供應,最終導致人類大危機。而且他認為,這個問題無法根本解
決,就算糧食暫時增長了,人口也會跟著增長,但糧食不可能永遠增長,因為土地和產量必定有限。那怎麼辦?一種辦法是節育,馬爾薩斯贊成這辦法,但在避孕藥
和避孕套之前的明朝,節育隻能當作社會奇談。另一種辦法,馬爾薩斯也說了,但不贊成,那就是打仗,互相殺戮,殺到最后,人死得差不多了,殘存者又可以繼續
生活。
很不幸,大明帝國隻剩下這條路。
飢荒引發叛亂,反過來,叛亂又破壞秩序,秩序一亂,種糧食的人也就少了。
這樣便是惡性循環:越亂,越沒人種糧食﹔越沒人種糧食,越亂。據記載,義軍狠,官軍也狠,雙方瘋狂搶糧,叛亂席卷的四川,最后吃光了糧食,吃光了農民,最
后部隊內部互相殘殺,吃自己人的肉,慘不忍睹。
除了節育與殺人,大明帝國就沒有別的解救辦法?
答曰:有。正在這
時,天上掉下來一個大餡餅,那就是花生、玉米、番薯、土豆等美洲高產作物。當時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業革命正在全世界進行。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印
第安人培育的作物如番薯、玉米、馬鈴薯、煙草、辣椒等迅速傳遍了全世界,包括中國,徹底改變了整個世界。
對歐洲人來說,最重要的是
1588年到來的馬鈴薯,馬鈴薯最先到達愛爾蘭,而且來的正是時候。愛爾蘭不適宜谷類生長,糧食問題向來嚴重。偏偏屋漏又逢連夜雨,英國人又殖民愛爾蘭,
把好耕地搶走了,愛爾蘭人隻能在缺水的貧瘠土地上種點東西糊口,經常鬧飢荒。馬鈴薯改變了這一切。愛爾蘭人發現,貧瘠的土地種出的馬鈴薯足夠養活家人和牲
畜,而且不費什麼力氣。於是100年間,愛爾蘭人口從300萬猛增到800萬!德國、俄國和法國也大力種植馬鈴薯,從而結束了歐洲北部的營養不良症和周期
性飢荒。原先,歐洲政治中心一直在南方,因為小麥在這裡長得很好,馬鈴薯的出現導致了歐洲政治力量的北移,這種影響持續到今天。
對中
國人來說,最重要的則是花生、番薯與玉米等高產糧食作物。這些作物,今天講起來平平常常,當年卻相當於好幾個“超級袁隆平”接連問世。比如,番薯耐寒,耐
澇,耐鹼,適應各種土壤和環境,抗虫能力強,產量極高,據記載:“上地一畝約收萬余斤,中地約收七八千斤,下地約收五六千斤。”而且一年可種數季。明代較
好的水田也不過畝產720斤左右,平均畝產不過240斤。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土地養活的人口可以增加好幾倍!多出來的田改種其他作物,又能養活更多的牛
羊豬狗。土地出產的糧食和肉類大大增加,人口膨脹的壓力也就大大減輕了。
花生約1530年到達中國,玉米是1531年,番薯則是1593年。它們到達中國東南時,明末大戰亂還未開始。如果崇禎皇帝真有眼力,發現這些高產作物的價值,及時引種到西北,緩解極度緊張的糧食問題,或許可以避免1644年的滅亡悲劇。
真正吃到大餡餅的是清朝。正是清朝的大力推廣,這些高產作物才遍植中國,導致從西漢末到明末從未超過2億的中國人口,在乾隆六十年達到前所未有的2.9億!
明朝覆亡、康乾盛世,它們的基礎,不是什麼帝王將相,而是玉米、番薯與花生,這就是“糧食政治學”了。讀史者不注意及此,整天揣摩帝王將相,那就會得出錯誤的結論。
(責任編輯:董倩超) 评分完成:已经给本帖加上 20 银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