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大教授王宪举向到访的哈萨克斯坦贵宾提出了一个问题:“怎么样让女大学生老老实实地服服帖帖地生孩子?”言下之意,中国的女生不愿意老实服帖地承担生育责任,而且不听劝。
这是为什么?王教授怕是明知故问。答案很简单:因为像王教授这样的人太多了。不但要坐享他人承担成本风险创造的价值,把付出牺牲视为理所当然,甚至连最起码的对人的尊重都没有,更糟糕的是,还要高高在上参与政策制定。
说得更清楚一点,女生为什么不愿意生孩子?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是因为成本过高而收益过低。用不那么经济的表述,就是权利与义务不对等。
一方面,女性生孩子面临越来越高的多重成本。
1. 怀孕和生育的身体成本。怀孕和生育本身会对女性身体健康造成巨大的损害,需要付出极大的生理代价。怀孕期间除了常见的妊娠反应和行动不便外,还可能伴随妊娠高血压、妊娠糖尿病、腰背痛、水肿等问题,严重者甚至可能引发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此外,生产过程中还面临产后出血、难产甚至子宫破裂等风险。即使生产顺利,生育后的恢复过程也漫长而复杂。许多女性在产后出现骨盆问题、盆底肌损伤,甚至长期的泌尿系统或性功能障碍。例如,剖宫产留下的疤痕可能永久存在,而自然分娩则可能导致长期的盆底松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2. 养育成本。抚养孩子需要母亲长期付出耐心和精力。例如,孩子年幼时频繁的夜醒、哭闹,以及在成长过程中免不了的生病或各种情绪波动,都极度消耗母亲的体力和心理能量。
3. 职业发展成本。许多女大学生可能因怀孕生子而被单位拒绝录用,或者因怀孕请假或休产假而错过升职机会,甚至面临被边缘化或辞退的风险。产后回归职场的女性也常常发现,职业发展轨迹被严重干扰,甚至不得不转而从事更低收入的职位。部分女性为了家庭选择成为全职妈妈,完全失去经济独立性,而且与社会脱节,可能会有更多的潜在危机。在中国,女性经常面临家庭与事业的平衡问题,但男性基本没有这方面的困扰。
4. 健康成本。生育对女性健康的长期影响往往被忽视。怀孕和生产可能导致慢性疼痛、内分泌失调、骨密度降低,甚至引发心理疾病。产后抑郁症是许多母亲必须面对的心理问题,而这类问题往往难以被家庭和社会充分理解。
除此之外,还有两项传统上由父亲承担的成本,现在也转移到了母亲头上:
1. 教育子女的成本。传统上,母亲生养孩子,而父亲教育孩子。所谓养不教父之过,教育主要是父亲的责任。但如今,母亲往往需要承担教育的全部,从接送孩子上学、陪伴完成作业到参加课后培训和兴趣活动,等等。而且,面对越来越内卷的教育,母亲常需要成为孩子的“辅导老师”,从情感上和学业上支持孩子,而这本应是家庭共同的责任。近年来,“丧偶式育儿”现象愈发普遍,许多家庭中,父亲以工作繁忙为由缺席育儿过程,母亲成为唯一的育儿主体,让她们负担沉重,苦不堪言。
2. 养育子女的经济成本。养育孩子需要投入巨额经济成本。从产检、分娩到婴儿用品、教育支出,一线城市一名儿童从出生到大学毕业的总花费可能高达数百万人民币。传统上养育孩子的经济成本主要由父亲承担。但现在,女性也需要承担大量甚至主要的支付责任,包括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费用和教育费用如学费、兴趣班、留学等。许多母亲发现自己的收入几乎完全被用于孩子的各种开支。当家庭出现变故(如离婚)时,母亲还往往需要单独负担抚养孩子的经济成本,更是压力倍增。
更要命的是,一旦有了孩子,孩子就成了母亲的“软肋”,成为了控制女性的工具。女性不但要任劳任怨,为孩子牺牲也被看做是天经地义。现实中,许多女性因孩子年幼,丈夫出轨不敢轻易离婚,工作不满意也不敢轻易离职,几乎失去了自己独立的追求和价值。
另一方面,相比于高昂的成本,生育带来的收益却显著减少。
传统社会中,孩子被视为一种投资品,“养儿防老”。在古代中国,子女是父母的财产,子女的全部收入都归父母所有,因此“多子多福”的说法深入人心。然而现在,父母不仅难以从子女身上获得经济回报,反而即使在子女成年后,还需要长期为子女付出,包括承担购房、结婚、生育等开销,乃至资助日常生活,为子女操持家务带孩子等。从投资角度看,孩子已经不再是回报可期的“资产”,而成为“持续亏损的项目”。
同时,随着社会发展,小家庭成为主流,“养儿防老”的功能被削弱,父母退休后的生活更多依赖社会服务和保障体系。生育在经济层面的吸引力显著下降。
在家庭和社会层面,作为母亲也很难取得正向收益。家庭中,女性通常不能因生育提升经济地位和家庭地位,还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非难,做的多错的多,甚至被视为“生育机器”,不被当人看待。人大王教授的言论正是这一现象的典型表现(王教授并不是私下说说,而是理直气壮地向外宾发问,真是细思极恐)。在社会上,女性因生育面临就业困难,晋升机会减少,甚至在公共场合遭遇歧视。母亲的身份很难带来个人成就感,也不能作为事业追求,反而让女性的个人发展受到更多制约。
如今,生育的主要收益体现在孩子成长过程的情绪价值。然而,这种情绪价值常常被教育焦虑所抵销,也可以通过养猫狗等宠物来替代。与孩子相比,宠物不仅投入成本更低,且情感反馈更加简单直接。
女大学生不愿意“老老实实地生孩子”,并非因为书本上学来的大道理,而是来源于现实中的深刻体验。她们从母亲或长辈的生活中,清晰地看到生育所带来的利弊得失。
在经济独立的情况下,婚姻、家庭和子女对她们来说,往往不是“帕累托改进”,而是高成本、高风险、低收益的长期投资,相应的,愿意早投资、多投资的人,自然不会太多。在这种情况下,像王教授这种站着说话不腰疼,颐指气使地说教,除了引起逆反心理,还能有什么效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