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观点,认为学生不懂得妥协,没有掌握政治斗争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将对方逼入死角,因此邓小平李鹏不得不命令几十万正规军,坦克装甲车开路,大开杀戒驱离示威市民和学生,强行占领天安门广场。
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学运如果能吸取教训,学会理性应对,也许可以让今后中国的公民抗争运动走向成熟。
但在分析复杂事件的时候,如果只是简单定性的将责任推给事件中的两方,这绝对不是责任分析的正确思路。
让我来举一个真实故事的案例。
一位穿着性感,身材窈窕的年轻女性,在参加完一个朋友聚会后,坐计程车回家。
下计程车后,离她居住的公寓还有一小段路要步行。
夜深了,路上行人稀少,不幸的是,在黑暗处,一个色眯眯的男人盯上了她。
下面省掉200字
。。。。。。
少女在巷子里被强暴,还算运气好,男人没有取她性命,发泄完后就跑路了
后来电台讨论这件事情,大部分人听众都是谴责肇事强奸者,同情受害人。
但也有极少数听者打电话建议,女性在这种情况应该:
1. 不要独自走路回家
2. 晚上一个人在外面不要穿暴露性感的服装,容易让男人起色心。
你怎么看这起强奸案呢?
容易回答的部分:
谁是受害者? 被强奸的女性。
谁是肇事者? 强奸犯。
谁要负法律责任? 强奸者。
受害者要负法律责任吗? 否!
考验你良知和常识的问题来了,
受害者有没有一点责任? 她不该穿性感的衣服独自晚上在外面行走吗?是她的穿着性感诱惑了强奸犯吗?
你的答案呢?
从你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基本上可以判断你对六四惨案的看法。
我们先来分析六四对抗双方的基本情况和实力。
对抗一方: 六七十岁以上,战争中千锤百炼过的国家领导人 邓小平,李鹏,杨尚昆兄弟。
对抗另外一方: 二三十岁,有些不满二十岁,没有人生经验的年轻学子,也就是一群刚长大的毛孩子。
对抗一方:老谋深算,老奸巨猾,竞争淘汰出来的顶层政客。
对抗另外一方:对社会和人生充满理想,对共产党寄予厚望的“傻小子”们。还记得当年北大学生在天安门国庆检阅时自发打出的标语,“小平你好” 吗?
对抗一方:几十万荷枪实弹,坦克开路的正规野战军部队,例如韩战中鼎鼎大名的万岁军,号称天下第一军的三十八军。
对抗另外一方:顶多有几个喇叭,几桶浆糊,数张白纸,几万(几十万?)手无寸铁的大学生。
事情结果是,当年北京市长陈希同平暴报告中说死伤过万,北京收留伤员和尸体的医院数据死亡一千, 中国红十字会的数据死亡二到三千,英美大使馆数据死亡一到二万。
我们取保守的数据,死亡一千好了,其中解放军死亡十几人,他们也是六四事件的受害者。
好,
请你来回答我的几个问题:
容易回答的部分:
谁是受害者? 死去的学生,市民和军人
谁是施害者者? 事后活得好好的邓小平,李鹏,杨尚昆兄弟。
谁要来付法律责任? 邓小平,李鹏,杨尚昆兄弟。?? 估计不少人不同意这个答案。
受害者要负法律责任吗? 否! 估计不少人不同意这个答案。
考验你良知和常识的问题来了,
学生,市民和被杀的军人有没有一点责任? 学生响应党主席胡耀邦赵紫阳和实际上的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改革开放,其中包括政治改革的号召,进行和平,理性,要求整治腐败的学生运动,错了吗????
你的答案呢?
再问你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你身为父母,会因为孩子的一时顽劣不听话而一菜刀砍了他/她吗?
针对民怨,两三千年前咱们古代圣贤就知道怎么应对了。
《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意思就是要提供渠道让老百姓发泄怨气,而堵塞言路,比堵洪水还危险。
针对民怨,要采取疏导的办法让他们发泄,情绪发泄完了,啥事都没有了。 而不是去强行堵塞,不然会积累怨恨和矛盾,最后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暴力革命,千百万人头落地。
应对方法其实一点也不难,作为年长的有丰富社会经验的老一辈,对年轻一辈的情绪反应,完全应该采取熄火的策略,而不是李鹏等人火上浇油的继续挑逗。那个李鹏邓小平搞的 4.26 社论,定性学运为动乱,激起了学生们的愤怒情绪,是后来冲突升级和学生开始绝食的主要原因。
实在不行,可以使用高压水枪,催泪弹,橡皮子弹啊,就像小时候父母体罚我们,用木板子打屁股呀。
生命多么宝贵,培养一个大学生又需要多少投入? 就一家伙开枪给崩了,你这干的是人干的事情吗的?
当年经济改革,物价飞涨,价格双轨制导致权力阶层贪污腐败。
针对社会不满和怨气,多安抚,聆听,接受,并在经济上给予补偿,对个别贪污严重的抓几个杀一儆百,不就得了? 6park.com这个用福利安抚底层社会的办法世界各国政府,包括中共也常常使用,怎么这会儿就给忘了呢?
记得一次北京大学生上街,其实真实原因是饭堂食物太差,冬天宿舍供暖不足,学生上街后,校方马上改善伙食,充足供暖,学生们很快就高高兴兴的收兵了。
想想看,作为父母,你我应该怎样应对青春期叛逆的孩子? 是暴力压服好呢? 还是聆听,理解,接受,劝诱的办法好呢?
贴主:红军二万五于2023_06_04 22:21:24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