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見過黃山的挑夫,「黃山歸來不看嶽」這句老詞,改成「黃山歸來不怨尤」,更感貼切。
黃山自從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後,黃山上的一棵松、一塊石,被保護得比人命還珍貴。黃山上建賓館,各種建材如厚厚的夾板、一大捆長長的鋁管、各式磚塊,都得由「賓館運輸隊﹂ 挑夫用扁擔自山下一肩肩挑上山。山上賓館,用過的髒被單不准在山上洗滌,一律挑下山,洗好再挑上去用。每天太陽未起來,挑夫們便肩上壓著百多斤的重量,腳下踩過數千級石階,至少挑五六個小時以上,把山上吃的瓜果、蔬菜、米油等生活用品挑到雲端裡的賓館,為山上數千遊客飲食起居,竭力貢獻。
挑夫們寬寬的肩膀後部,脊背正中,都有一個被壓出來的肉包。由於常年負重攀登,挑夫們的小腿脹得像變形的葫蘆,像極了黃山飽經風霜的盤結松根。在狹窄的山路,不方便自由換肩,挑夫有一種「痛苦的發明」,把一根木棍撬在扁擔下,擱在肩上成人字形,藉以減輕肩膀的重壓。中途歇腳時,用木棍撐著一扁擔的東西,不敢全部擱下,怕歇過後無力挑起百來斤的重擔。
遊人看了挑夫如牛馬般的掙錢方式,很不忍心地請問挑夫:「一天能賺多少錢?」挑夫回答:「照重量算,一趟能挑一百二十斤貨,大概是三十六元上下的工錢。」三十六元換成新臺幣,不到一百五十元,全家老小就靠這一百五十元過活。一百五十元,在臺灣有多少人花得不痛不癢,挑夫卻是靠著非人的耐力攢來的。當每一位挑夫從身邊吆喝走過時,很少有人不起惻隱之心,尤其是看在臺灣人的眼裡,自然生起幽幽的慚愧,慶幸自己能生長在寶島,何其幸福可貴!
遊黃山,除了奇松、怪石、雲海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外,還有那些挑夫,他們讓人珍惜現有,不敢怨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