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父 孫中山先生與先總統 蔣公領導中國革命,實行三民主義革命建國,他們的思想與政策,都是依據東西文化歷史而確立。
國父繼承中國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的傳統,參酌歐美國家建國之基本方針而著述三民主義,以民族、民權、民生,及倫理、民主、科學而力行實踐民有、民治、民享。其思想及意義,實為中國儒家、法家所謂民聽、民視、民為貴,及法律制度、道德等王道學說的延伸,而重視民族、民權與民生,亦卽民有、民治與民享。
國父把美國總統林肯所說的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 譯作民有、民治、民享,確實發揮了民主自由的精義,且與三民主義思想體系完全融會貫通。而且認為人民必要能治才能夠享,不能治便不能夠享,如其不能夠享,就是民有,亦是假象。
民主之考驗端在「民治」,民有、民治、民享六字,無疑是把世界上的「全民政治」說到最完全、最簡單的方法。
國父曾說:「三民主義就是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這三個主義和美國總統林肯所說的『民有、民治、民享』三層意思完全相通,這三種主義並行,真正共和的基礎才能穩固,所以要解決民族問題,同時不能不解決民權問題,要解決民權問題,同時不能不解決民生問題。」又說:「真正的全民政治,必先要有『民治』,然後才能說是『民有』,真是『民享』,不能實行民權主義,便不能說是『民治』,是民治焉能說是民國?」
所謂民治,卽是把決定公共事務的大權,切實掌握在人民手裡的政治;它是民主政治的必要條件,所以 國父說:「民權卽民治」,並明確詮釋民生主義說:「民生是以養民為目的,民生卽民享也,享受生活上幸福的道理,便叫做民生主義。」「民族卽民有也,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二人所可獨佔,民權卽民治也,民生卽民享也。天下既為人人所共有,則天下之利權,自當為天下人所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