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PC

青春期孩子睡眠不足,也會導致憂鬱、自殘!美國研究證實:風險多2.7倍

28 Jan, 2025

睡眠兒童發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美國醫學學會近期在《JAMA Network Open》期刊上,發表一項關於「睡眠問題對於青少年心理健康重要性」的研究。研究指出,睡眠障礙可能會對兒童心理健康造成嚴重的後果,但這一因素經常會被忽視。

儘管已經到了青春期,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依舊建議孩子們的睡眠時間應該要有8~10小時;不過根據兒盟調查,台灣青春期的孩子遠低於基金會建議的時間:「2022年的調查顯示,11歲兒童平均睡眠時間為8.8小時,13歲為7.6小時,15歲則降至7.3小時。」

睡眠障礙與自殺風險的聯繫

研究人員追蹤美國8800多名兒童,發現10歲孩童若出現嚴重睡眠障礙,在青春期時出現自殺念頭、或自殺行為,會比一般孩子多2.7倍。

研究人員Rebecca Bernert表示,自殺是美國10至14歲兒童的主要死因,而這個年齡段的兒童同時也存在較高的睡眠障礙問題:「當孩子睡眠時間滿9小時,自殺發生的風險會最低。」並解釋:「睡眠時間每增加一小時,自殺風險就會降低11%,睡眠時間越長,自殺的風險就越低。」

延伸閱讀:失眠必看!專家認證「軍人睡眠法」2分鐘進入夢鄉,網友實測:超好睡

圖片來源:canva

睡眠問題是種信號

研究中也顯示,孩子如果存在明顯的睡眠問題,像是入睡困難、過度睏倦或容易做噩夢等,將來更可能發生自殺念頭或自殺行為。特別是每天都做噩夢的孩子,擁有自殺行為的風險比其他孩子高五倍。

很多時候,家長們會將這些問題當作孩子成長的階段的必經過程,但這項研究指出,睡眠障礙可能是孩子心理健康出現問題的信號,如果沒有多關注,可能會發展成更嚴重的問題。心理學家Christopher Willard:「青少年需要更多的睡眠來促進大腦的正常發育。缺乏睡眠會影響情緒調節、心情和認知功能,從而增加心理健康問題的風險。」

圖片來源:canva

建立睡前儀式幫助睡眠

研究中也建議,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建立睡前儀式,在睡前一小時開始避免使用電子產品、過多的體力活動或課業壓力,並安排一些放鬆的活動,像是閱讀、寫日記或聽舒緩音樂。對於睡前容易焦躁不安的孩子,則可以帶著孩子一起練習正念技巧,幫助他們調節情緒。另外,日常的健康習慣,如規律運動、曬太陽和避免午睡,也能改善睡眠,促進整體心理健康。

其他可能導致自殺風險的因素

除了睡眠障礙,研究者還發現其他增加自殺風險的因素,例如:家庭衝突、抑鬱症家族史和性別等。研究中還強調了父母參與對預防自殺行為的正面影響,父母在孩子生活中的參與度越高,孩子自殺行為的風險就越低。